簡介
內容簡介
本書榮獲文建會文學好書推廣
在一座平凡貧困的小農村裡,
村民的善良品德有如螢火蟲的亮光,
照亮他們安分守己、勤奮、力克困窘的生活軌跡。
在幽暗的時代角落,他們默默散發出人性的光芒,
正如「螢」字身上所帶著的兩把「火」,
一把點燃了「生存的本能」,
一把照亮了「生命的希望」。
這本書跨越一世紀的時空背景,它是鄉下人的故事,也是你我共同的歷史。
在時光隧道中,我們看見都會之外的台灣圖像、早年農村生活的困頓;看見鄉下人的勤勞、誠實、樂天知命……;看見社會民俗、信仰、家庭關係、婚喪……等鄉土文化;同時反映出台灣自日據時代之後一世紀間的社會、文化及經濟變遷,也讓我們發現幽暗中的亮光、卑微中人性珍貴的資產。
那個世代,小人物有大貢獻,目不識丁的庶民培育了高學歷的子孫,卑微農民為台灣經濟奇蹟打下了起飛的根基。
那個年代,不分省籍,很多人歷經貧困的黑色歲月;同時,很多小孩雖然家貧,也能夠享有童年趣事。
置身處於幽暗中,才能看見螢火蟲的亮光。書中卑微平凡的鄉下人一生所展現的勤奮、善良、安分守己,更讓人見識到了微小中的偉大!看見了這些基層人們一生恆久的誠實本質,以及不怨天尤人的素行!是多麼珍貴的人性光芒!
章節
- 推薦序一(p.5)
- 推薦序二(p.9)
- 插畫作者序(p.11)
- 作者序 一樣的藍天,不一樣的故事 (p.13)
- 第一章 打拚的農夫(p.27)
- 先祖(p.29)
- 安分守己、樂天知命的農夫(p.33)
- 農地制度的變遷(p.41)
- 龜裂的麻腳底(p.49)
- 不曾用語言表達的愛(p.52)
- 永遠的思念(p.62)
- 牛車上美麗的黃昏(p.65)
- 火車上的背影 (p.68)
- 兩只金戒指(p.74)
- 第二章 力克艱困的農婦(p.79)
- 新婦仔 (p.81)
- 喝稀飯配酸稀飯 充飢的甘蔗(p.87)
- 夫妻姻緣天註定(p.91)
- 克勤克儉的農婦(p.94)
- 病來磨 (p.99)
- 菩薩把她接走了(p.108)
- 喪禮(p.114)
- 第三章 鄉鄰人物(p.124)
- 罔市阿姑(p.127)
- 金生仙(p.137)
- 阿怨姑姑(p.150)
- 老芋仔蕭叔叔(p.163)
- 丁茂阿叔(p.171)
- 阿壽伯(p.178)
- 第四章 作物組曲 (p.191)
- 地瓜──番薯(p.193)
- 落花生(p.196)
- 田菁(p.203)
- 製糖的甘蔗(p.207)
- 韭菜花(p.215)
- 蘆筍(p.217)
- 第五章 其他紀事(p.223)
- 土埆厝‧竹管厝‧紅瓦厝‧三合院 (p.225)
- 八七水災 美味的鰱魚大餐 麵粉袋(p.233)
- 篳路藍縷 風吹砂 砂崙變良田 (p.243)
- 放牛班的兒童樂園(p.255)
- 謙卑與仁慈(p.262)
- 謝平安(p.264)
- 背著書包上田去(p.272)
- 外一章 註解 (p.285)
- 註解一 豬哥──牽豬(p.287)
- 註解二 賣藥團(p.289)
- 註解三 家庭寄藥包(p.291)
- 註解四 普通車(p.292)
- 註解五 三寸金蓮(p.297)
- 註解六 賣搖鼓的(p.299)
- 註解七 茅房旁邊的菜園(p.301)
- 註解八 鍋粑(p.304)
- 註解九 甜年糕 (p.306)
- 註解十 泰戈爾(p.308)
- 後記(p.311)
作者簡介
作者簡介
劉玉梅(筆名:多米)
1950年生於彰化縣二林鎮。
1963年彰化縣新生國小畢業。
1966年彰化縣二林初中畢業。
1969年彰化女中高中部畢業。
1973年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。
小時候家裡沒有米吃,希望世界上有好多米,人類永遠不必挨餓。
青少年時期努力走過求學的路程。
在花甲之年緬懷昔時在田埂邊讀書的精神,謹利用工作之餘寫下這份文集,希望農家的誠樸激起承先啟後的迴響。
FB留言
同書類書籍